网站地图
国家发改委闭门会打响储能“革命”,太湖能谷解码铅碳电池的逆袭逻辑
15 来源: 2025-04-19 11:58

中国储能网讯: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促进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,2025年3月21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副主任成钢率《铅碳电池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场景研究》课题组赴杭州开展专题调研,浙江大学兼职教授、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全程参加。会议邀请了南方电网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、铅产业及再生资源等多家单位领导参加。太湖能谷董事长吴建斌博士受邀,携团队深度参与座谈。

这场调研不仅是对铅碳电池技术路线的官方认证,更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战略中一场精妙的“非对称战争”——当全球深陷锂电内卷时,中国正以“微创新+极致成本+循环生态”的组合拳,在储能领域开辟第二战场,而太湖能谷正是这场变革的先锋。

国家发改委闭门会打响储能“革命”,太湖能谷解码铅碳电池的逆袭逻辑_国家发改委闭门会打响储能“革命”,太湖能谷解码铅碳电池的逆袭逻辑_

能谷战略:传统中孕育“新生”

会上,中心课题组介绍开展长时储能技术经济比较研究的总体考虑、铅碳电池储能应用场景研究的相关情况。南方电网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、太湖能谷、新春兴再生资源等多家与会单位,分别就铅碳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商业模式、主要问题、发展方向及有关建议,参与需求侧响应以及虚拟电厂运营实践等相关经验,在通讯基站、数据中心储备一体运用中的独特优势,铅碳电池回收利用可再生情况等做了相关经验分享。

太湖能谷董事长吴建斌博士向调研组展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:铅碳储能系统度电成本降至0.25元,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,核心材料回收率超过99%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突围故事,更暗示着:铅碳电池的崛起绝非偶然,而是中国新能源战略的精准落子。

太湖能谷多个标杆项目及其应用场景的多样性,也印证了铅碳技术的普适性。

电网侧:“和平共储”100MW/1061MWh综合智慧储能电站,年调峰电量3亿度,可满足8万户家庭单日用电。

用户侧:全球最大用户侧铅碳储能电站——江苏长强钢铁25.2MW/243.3MWh项目,年节省电费超3000万元。

储备一体项目:铅碳电池在河南空港智算中心15MW/60MWh项目的成功应用,验证了铅碳电池的独特价值:低成本与高安全。

通信基站项目:铅碳储能电池在通信行业应用,具有安全性、低成本和储备一体适配的三大优势。

在全球储能赛道被锂电“统治”的当下,铅碳电池的逆袭堪称一场“行为艺术”。太湖能谷深谙中国式创新的精髓:避开正面交锋,以差异化路径重构规则。

国家发改委闭门会打响储能“革命”,太湖能谷解码铅碳电池的逆袭逻辑_国家发改委闭门会打响储能“革命”,太湖能谷解码铅碳电池的逆袭逻辑_

调研启示:铅碳储能的中国范式

此次课题座谈会达成两项共识:成本定价机制创新:建议将铅碳储能纳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,基于其超低度电成本设计差异化补偿政策;标准体系构建:推动铅碳电池安全标准、循环寿命认证等规范出台,引导行业有序发展。成钢副主任在座谈中指出:“铅碳电池在调峰、备用电源、微电网等场景的经济性优势,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高性价比的稳定器。”

“为什么选择铅碳?”面对调研组的提问,吴建斌博士给出三个答案:中国铅资源储量全球第二的天然优势;99%的材料可循环再生的环保特性;以及每度电0.25元的极致成本。当锂电产业链因资源争夺陷入地缘政治博弈时,铅碳技术却依托中国完善的回收体系,形成了“开采-应用-再生”的内循环。

“铅碳电池的逆袭证明,中国创新可以兼具战略定力与战术敏捷。未来,我们将在AI智慧储能、锌基电芯等方向持续突破,让‘中国方案’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选项。”吴建斌博士如是说。

未来:让能源回归本质

当全球储能行业还在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,太湖能谷用实践证明了另一种可能:在最成熟的领域,通过持续微创新和系统工程优化,同样能创造颠覆性价值。这种“中国式创新”的智慧,或许正是破解能源转型困局的钥匙——它不追求惊心动魄的技术飞跃,而是用扎实的产业深耕,让清洁能源真正回归“普惠、安全、可持续”的本质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本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任何态度,文章原创或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发表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,请马上与本站联系。

展位咨询:马经理 19519970814

观众咨询:陈经理 15275118293

展位合作
Baidu
map